易政办发〔202232

 

 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易门县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属各有关部门:

现将《易门县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81

 

 

易门县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易门县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改革实施意见》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等相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易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要求,坚持新时期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业作用,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健康易门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统筹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促进中医药服务均等化;统筹兼顾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发展。

2.坚持内涵发展原则。坚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进一步突出中医临床医疗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优化中医药服务资源配置,加强中医药机构和相关平台建设。

3.坚持传承创新原则。把中医药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健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协同发展,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多学科参与,以创新推动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和事业进步。

4.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发挥政府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管理的体制机制,落实中医药投入的倾斜政策,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易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建设,全县中医药医疗、治未病、医养结合、科研、产业、文化更加协调发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提高,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传承成效更加明显,中医药文化引领作用更加增强,行业监管体系更加完备,中医药对健康服务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贡献度更加凸显,真正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专家定期下基层、专科建设统一协调、人才培养培训流动机制、供需资源的共用共享,全面完成中医药建设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组建易门县中医药联盟。整合县域中医卫生资源,组建以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服务联盟,优化资源结构布局,健全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确保中医药服务得提升,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共体得发展。

2.做特中医医院特色专科。进一步发挥中医优势病种科室作用,依托省、市级中医医院及基层专家工作站的指导,做优做强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脾胃病科、风湿免疫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病科、周围血管病科中医妇科特色和优势学科。争取将针灸推拿科脾胃病肛肠科中医康复科建设为省级重点专科。

加强治未病中心建设。以县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为基础,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突出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与方法,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目标,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功能定位,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经络检测、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的治未病管理中心优化中医治未病服务供给,拓展治未病服务项目,探索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更年期综合症等慢性病的新方法,推广膏方及艾灸、穴位埋线、火罐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在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调理中的应用。逐步把治未病工作向乡镇卫生院推广,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把治未病的理念与健康体检和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相结合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加大康复医学科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将康复医学科建成以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痉挛疼痛康复为核心的中医综合康复科室。进一步优化科室结构,凸显专科亚专业;强化现有的特色技术,开展新的诊疗技术;按建设标准引进专科设备;继续与三级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开展县域康复事宜技术,建设县域社区康复中心。

3.补齐基层中医药服务短板。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名医馆)、乡镇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建设,实现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不少于30100%乡镇分院开展中医药服务不少于8项,80%的村卫生室能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不少于5项。

4.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探索医院与养老结合的新模式,盘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资源,重点打造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医养中心建设,打造易门医养结合新模式,并指导乡镇分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二)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以提升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能力与水平为核心,制订实施中医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通过不断的优化,使之本土化,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医临床重点和中医特色专科;建立若干覆盖乡镇院的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联盟。强化中医优质资源对中医药服务开展较早的乡镇分院帮扶与技术支撑。

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建设,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大力应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建设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推进针灸科等非药物疗法在临床诊疗中合理、综合运用。  

3.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强化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完善中西医临床协同机制,聚焦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肺病、艾滋病等,围绕危重疑难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提升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

4.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卫服务,提升中医治未病在中医诊疗和健康管理、护理、康复、养老等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服务,强化重点人群、重点慢性疾病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县域内中医特色专科优势,到各乡镇院建设专科专病联盟,以工作室(诊室)的方式,定期坐诊、通过师带徒,真正把乡镇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起来。

5.加强基层中医药临床培训。组织实施基层人员培养培训项目,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常见病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技术指南等培训,培养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完善中医药临床培训工作机制,提升中医药临床培训服务能力。

6.实施基层中医药信息化服务。探索互联网+中医模式,依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国医在线等平台建设互联网跟师学习系统,利用现代互联网手段,引进省级名老中医建设互联网名医工作室,实现中医联盟内医务人员远程跟师学习,真正达到名老中医资源共享,更为便捷有效的实现中医技术能力的提升。在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推广智慧医院建设,推广中医在线问诊、线上诊疗服务的拓展,患者基本实现足不出户,利用手机实现中医药咨询、问诊等需求,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及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三)中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1.推进中医药专科建设。以县域内中医药特色专科(县中医医院的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妇科、儿科、风湿病科、老年病科、治未病科、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等)为基础,不断向乡镇院延伸,促进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及中医专科能力建设。

2.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以集中学习、短期培训、师带徒培养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形成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全县中医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中医,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人才。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易门县中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在县卫生健康局的统一领导下,由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牵头具体实施。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20228月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实施步骤,由总医院东院区(现县中医医院牵头与各乡镇分院成立中医联盟,确保易门县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2210月份前,完成乡镇分院紧密型医共体中医特色卫生院建设任务;9月份前,根据乡镇分院病种结构由乡镇分院提出申请需要专家的情况,中医联盟负责协调安排;安排1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以理论+实践相结合,入科室跟班学习,时间不少于10天,人数不少于20人。

20228月启动与乡镇分院签订相关协议,根据病种结构由乡镇分院提出申请需要专家的情况,中医联盟负责协调安排;安排4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以理论+实践相结合,入科室跟班学习,时间不少于10天,人数不少于80人。

202212月深化巩固建设成果,基本实现全县中医药特色发展。

三年间各乡镇分院根据病种结构的变化,可适时作出调整,以定期不定期开展专家坐诊,或集中患者后指定专家到乡镇分院会诊,各乡镇分院(村卫生室)可安排医生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中医联盟负责协调安排。

第三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实施过程中每年进行总结,及时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亮点及时梳理,不断总结经验,使之系统化,标准化,更具可操作性。

第四阶段:深化巩固阶段

通过三年的实施,使中医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医专家工作站做为乡镇分院的常设门诊,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优势学科在基层扎根,真正做到强基层,惠民生。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行动计划工作涉及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统筹谋划,积极进行探索立足于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行动计划。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和行动计划的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与其他医改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明确工作职责

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本辖区领导职责,制定完善相关规范标准。本行动计划牵头医院要组织建立工作组,明确任务分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全力推进。

(三)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医疗服务评价制度。强化中医医疗服务日常监管及动态监管,加强中医药质控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质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中医药管理能力和水平。


政策解读:http://www.ym.gov.cn/ymxzfxxgk/zcjd/20220805/139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