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根据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易门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我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各类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加,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生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11年全县教育投入21050.2万元,2015年达34484.19万元,增长63.8% 。
(二)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截止2015年12月,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32人;职业高级中学1所,共开设12个专业,在校学生1119人;初级中学8所,1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24人;完全小学53所,38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603人;幼儿园35所,学前班44个班,在园(班)幼儿2376人。到“十二五”末,学前教育入园入班率达97.5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7%。7—12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8%,辍学率为0.0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13—15周岁学龄少年毛入学率达105.23%,初中辍学率为0.93%,青壮年文盲率为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1%。
(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采用“三统一”的模式,加速推进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筹集资金1.88亿元,拆除D级危房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2万平方米。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教仪设备投入逐年递增。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我县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学条件装备,按照“统一标准、均衡配置,建设一校、达标一校”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截止2015年底,义务教育学校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902台,计算机教室71间,多媒体教室355间,信息平台1个;“玉溪教育云”平台注册1907人,上传资源4885件,下载资源10979件。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工程,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县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学历水平较“十一五”时期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至2015年底,我县教育系统有在职正式教职工1891人,专业技术人员180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12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817人(一级教师815人,主治医师1人,经济师1人);初级职务任职资格777人(二级教师683人,三级教师35人,2015年招聘未定职称的53人,助理工程师1人,医师4人,经济员1人);管理人员2人;技术工人62人(技师6人,高级工30人,中级工222人, 初级工4人)。
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2015年,普通高中教师138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132人,学历合格率为97.10%;职业高中教师81人,本科76人,学历合格率为93.83%;8所初中教师共534人,专科以上学历531人,合格率99.44%,其中本科434人,本科学历比例达81.27%;小学教师936人,学历达标率为98.61%,其中专科以上800人,小学教师专科比例达85.47%;公办幼儿园教师72人,学历达标率为98.61%,专科以上70人,专科比例达97.22%;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17人:本科学历13人,专科学历4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2人。年龄最大50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42岁。
(六)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督导工作,广泛开展督政、督教、督学活动,有效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七)教育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改革创新。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责任,人民群众热情支持教育发展,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发展环境空前优化。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必须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新时期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县“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根据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着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县面临着云南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机遇,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创新强县、开放兴县、共享和县”发展战略,努力把易门建设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滇中城市经济圈新型产业基地、昆明都市圈西南部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易门发展走在省市前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教育的率先,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迫切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享受更高水平、更加均等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紧紧围绕打造数字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质量校园“五化校园”的总体目标,积极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县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度进入全市中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更高水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质量得到更快提升。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易门一中办学规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和公民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公平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充分体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落实,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资助政策加快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弱势群体少年儿童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形成。依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为全党全社会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使其涵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努力实现“资助全覆盖”,使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确保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教育投入增幅更为明显。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投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各级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大幅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明显提高。
教育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办学体制灵活开放,管理体制科学高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立,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富成效。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合理布局、城乡统筹的学前教育工作原则,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充分应对“全面两孩”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办幼儿园覆盖率,保障学前教育的有效供给。推进落实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省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大力促进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充分利用小学集中办学后的剩余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改建校舍,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拉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有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举办行政村幼儿园。继续推行“名园+民园”等集团化办园模式。妥善处理好学前教育增量和提质的矛盾,继续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积极开展幼儿园等级达标和示范幼儿园创建,切实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重点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成易门县中心幼儿园、铜厂乡中心幼儿园,十街乡中心幼儿园、小街乡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任务。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二)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确保政府责任落实到位。把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学。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四包”责任制,健全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继续加大投入,到2020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统筹使用中央、省、市级财政投入资金,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进一步完善校舍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提高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化水平。
全面促进教育质量均衡。以“学区建设”为抓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结对帮扶,采取以优带差,以强扶弱、多点执教等形式,实现优质学校、小规模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协同发展。
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切实采取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免、补、助、奖”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青少年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平等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三)努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挖潜扩容与提质增效并举的原则,加快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扩大易门一中办学规模、招生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教学功能分区,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继续完善优化完善易门一中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模式,加强精细化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高中质量,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和高考质量奖励机制,增强易门一中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十三五”期间,高考综合成绩进一步提升,本科率、重点率进一步提高,达到合作办学目标。
(四)不断改善易门职中办学条件,内引外联,打造骨干专业
进一步改善易门职中办学条件,完善实训设施,改善住宿条件,到2020年学校硬件设施和实训设施达到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规定标准。积极推进与市职教集团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骨干专业。
二、系统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一)确立教育教学发展新理念
充分认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入手,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着力点,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人才培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全面提高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强化德育实践和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加强音体美、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选修课程的教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加强与社区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
(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从2018年起,全县小学二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到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足球开课率达100%,高中阶段学校每两周开设一节足球选修课。加强艺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努力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强化科学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五)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探索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推进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和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和教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禁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
三、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强化师德建设
深入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监督和考核机制,坚持师德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收入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大力表彰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健全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合理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一步改变体育和艺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状况。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职称)聘任制度,建立健全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校长在一定范围内的交流轮岗。力争到2020年末,全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明显优化,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三)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深入实施为抓手,充分发挥、县、校二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扎实推进全员培训,高质量完成五年一个周期的培训任务。继续完善“国培”与“省培”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师训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挂职锻炼、在职提升等方式,每年培训教师4000人次。着力强化易门县优秀校长、优秀管理人员、学科教学领军人才、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的培养,构建一层带一层、一环扣一环的“链式”梯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的长效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骨干校长。
四、高位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紧紧抓住“互联网+”战略机遇,优化和升级“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实施学校网络升级改造,对学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及改造,实现全县所有学校校园网千兆到桌面、互联网百兆出口、无线WIFI校园全覆盖。
五、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教育课时,积极推进安全知识进校园工作,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落实学校岗位安全责任制,建立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着力改善安全设施条件,不断强化学校保卫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校园安全责任制,建立校园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学生防溺水、交通安全、防震防火等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学校后勤管理,推进后勤制度改革。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完善部门沟通协调和联合执法机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六、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与要求,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主业意识,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任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干部交流力度,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竞争性选拔办法,提升学校领导班子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按照“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标准,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学校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改革、惩处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着力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快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党务公开,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政治保证。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构建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学校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代会等群团组织工作,以党群共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第四章 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一、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积极稳妥的推进“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学前教育模式,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在人口集中的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开办学前教育机构,努力构建以县中心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社区)及自然村为辐射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
不断扩大学校教育规模。到2020年,新建易门县中心幼儿园,办学规模扩大至36个教学班1050人。新建龙泉街道中心幼儿园(西环路片区)、龙泉街道东环路幼儿园(城山片区)、龙泉街道曾所幼儿园、陶瓷特色工业园区第二幼儿园(水桥片区)、铜厂乡中心幼儿园、十街乡中心幼儿园、小街乡中心幼儿园。逐步取消办学条件较差,不符合办园标准的私立幼儿园,以公办带民办,共同发展,规范幼儿教育办学行为。
加强管理,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努力提高保教水平;加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专业合格率达80%以上。
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和收费管理办法,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有效缓解“入园贵”的问题。
二、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十三五”期间,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促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继续优化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按照“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提高质量、盘活资源”的原则,结合校舍安全排查结论及城乡人口流动特点,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使校点分布和办学规模既能满足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撤并小学校点带来跨村就读的小学生,根据相关规定享受跨村就读学生交通补助费。初级中学:保留并办好现有的8所初级中学。对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方屯中学进行二期改扩建,扩大招生规模,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能够就近入学。对龙泉中学、浦贝中学、六街中学进行亮化美化、提档升级。小学:在现有50所小学的基础上,将基础设施薄弱,办学规模小,自然条件差,不便于师生学习生活的完小撤并到相应的学校办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将龙泉街道曾所小学下设的下江口教学点撤并至曾所小学。二是将绿汁镇河尾小学撤并至绿汁镇竹子小学。
(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改薄”项目,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有机整合,扩大城区及周边学校办学规模,以适应城镇化学生入学需求。“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总投资10674万元在全县46所学校进行项目建设和设备购置。新建校舍及体育场项目124个,其中校舍类新建项目103个,新建校舍总面积43145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0533平方米,生活用房32612平方米),体育场升级改造项目21个,升级改造田径场、篮球场、操场等面积33360平方米。购置2023.3万元的教学实验设备及生活设施设备。
(三)强化教育扶贫助困工作。认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学生助学机制,逐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扎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把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统一规划,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城区公办学校的接纳力度。
(四)全面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到2020年,小学入学率达9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2%以下;初中毛入学率达100%以上,巩固率达99.5 %,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继续保持为0。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落实“三免一补”,动员社会参与贫困学生救助,抓实动员辍学生返校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巩固。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技术学校的培训功能,加大对农村从业人员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扫盲成果的巩固。
三、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工程
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易门一中改扩建项目的实施,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高中招生数逐年递增。创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新的管理理念,建设一支懂教学、善管理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易门一中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在全省一级普通高中的排名位次逐年攀升,争取2020年前晋升为省一级二等高中。
四、职业教育品牌发展工程
围绕“滇中经济新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学”的总体要求,落实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职教改革与发展步伐,推进学科设置专业化,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重点专业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走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创建校办产业等办学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培优、扶强骨干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适当放宽职业中学的教职工编制,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统筹推进管理人才、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逐渐形成“抓质量,促就业,推招生”的良性发展格局。力争普通高中与职中招生比逐渐趋于1:0.9。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力争2020前晋升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五、校园足球推广计划
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加强教体结合,统筹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校园足球设施,形成齐抓共管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合力。从2018年起,幼儿园开设趣味性足球活动,小学二至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到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足球开课率达100%,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校园足球竞赛机制,探索开展幼儿与足球活动,建立特殊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教师足球竞赛,建立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竞技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机制,推进我县青少年校园足球水平快速提高。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增加教学仪器和教学装备的经费预算。着眼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力度,推进多媒体进教室,逐步实现“三通两平台”。“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6895万元,其中,多媒体教室509间,预算1138万元,教师用计算机1905台,840万元,学生电脑3516台,1572万元,全县中小学架设校园网68个,2120万元,视频会议系统23个,180万元,校园安全监控系统68套,1732个摄像头,655万元,教师培训系统1个,30万元,录播系统12个,360万元;全县教学仪器和教学装备预算资金2821万元,涵盖学校的音体美器材,科学、数学、理化生实验室、探究设备、通用技术等,其中高中预算306万元,职业中学预算214万元,初中8所预算756万元,小学53所预算1132万元,幼儿园5所预算112万元。两项总规划预算资金9716万元。
到2019年底,完成全部规划任务,按照教育部、省市教育教学装备配备和教仪设备配置标准,全县中小学校教学装备和教仪设备优质达标。
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好学生一日生活和在校学习时间,扎实组织开展各类体艺、兴趣小组活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开发地方课程和特色课程,编写乡土教材,改革办学模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视法制、安全、生命、国防、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八、人才强教工程
做好易门县第六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评认定工作,培养5名省内知名教师,50名市内学科带头人,200名县内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50名县内模范班主任,共同组建名师工作室团队。
3年内选送5名幼儿园园长和3批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5年内组织一轮全员培训,组织参加县级及以上各类培训不少于240学时。培养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学校长2至3名,计划到2020年,教育局中层以上干部到相关院校培训80学时以上,学校后备干部完成市级以上培训任务。
每年开展一次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选拔80名教师参赛,组织1000名教师观摩,通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以及课堂教学竞赛等途径,为我县中小学教师搭建业务技能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题研究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九、校舍、培训场地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县累计需要投资207384.18万元,对各级各类学校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
1.学前教育阶段(计划投资22513.58万元)
投资1425万元,完成易门县陶瓷特色工业园区第一幼儿园(韩所片区)、梅营大村幼儿园续建项目;投资9954.78万元,完成易门县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投资9633.80万元,争取完成龙泉街道中心幼儿园(西环路片区)、龙泉街道东环路幼儿园(城山片区)、龙泉街道曾所幼儿园、陶瓷特色工业园区第二幼儿园(水桥片区)、铜厂乡中心幼儿园、十街乡中心幼儿园、小街乡中心幼儿园7所幼儿园新建项目;投资1500万元,完成浦贝乡中心幼儿园、六街街道中心幼儿园改扩建项目(主要是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及附属设施建设)。
2.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投资59435.2万元)
投资21848.7万元,完成龙泉中学、方屯中学、六街中学、绿汁中学、小街中学5所初中改扩建工程;投资9305.5万元,完成龙泉街道江口小学、梅营小学、方屯小学、曾所小学、十街小学5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1251万元,启动六街小学、柏树小学合并迁建项目,茶树小学、二街小学合并迁建项目;投资17030万元,完成“全面改薄”项目、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学生活设施设备更新、购置项目。
3.易门一中改扩建项目(计划投资36000万元)
易门一中作为易门县唯一的高级中学,目前每年仅能招收学生750人左右,总规模仅为2250人左右,而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多达2300人左右,加上部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易门一中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县域初中毕业生的入学需求,高中扩招行动迫切;现有的办学条件与一级三等高中相比差距较大,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毕业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高完中的办学模式对提高高中毕业生质量大有益处,易门一中恢复初中部十分必要。该项目按照在校生84个班,4200人(高中60个班,3000人;初中24个班,1200人)进行规划,计划投资36000万元,拟新征用地166.52亩,新建校舍建筑面积98758.50㎡,体育场地建设面积33300㎡,道路及其它场地硬化面积77623.33㎡,校园景观、绿化面积74245.20㎡,并购置必要的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实现易门一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和现代化,把易门一中建设成为队伍素质过硬、内部管理科学、教学质量优良、校园文化高雅、办学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办学条件达标的县内一流、市内优秀、省内知名的优质高级中学。
4.易门职中以产业为核心的职教品牌工程(计划投资80133万元)
“十三五”期间,将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放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新格局;坚持以产业为核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依托职业教育特色形成产业,做大做强易门职业教育品牌;坚持以服务农村、促进就业为宗旨,瞄准滇中产业园区,面向城镇,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建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职业学校。计划投资10892万元,使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达到省内一流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努力把易门职中建设成为绿色、环保、生态的“省部级重点职中”。投资69241万元,力争启动易门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拟新征土地526.97亩,新建教学生活用房150700平方米,新建实习车间、运动场地等150420平方米。实施必要的附属工程(校园道路场地硬化、文化景观、绿化),购置教学实训设备及生活设备等。为“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滇中产业新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技术人才支撑。
5.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投资4950万元)
多年来,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重点解决了我县各学校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紧缺问题,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大多数教职工住宿环境简陋,依然住在简陋、狭窄的危房中,为解决教师住宿问题,确保教职工住宿安全,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经测算,累计需要在全县17所学校(4所初中、13所小学)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6500平方米,解决330位教职工的住宿问题,该工程概算投资4950万元。
6.校园足球推广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840万元)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落实“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让学生在快乐足球中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发挥个人天赋,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国足球运动的振兴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易门县需新建校园足球场地2块(曾所小学、十街中心小学),改造现有足球场地12块,计划投资1840万元。
7、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师进修学校新建工程(计划投资2512.4万元)
2006年4月与易门县教师进修学校实施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核定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县教师进修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共37人,因教育局办公场地不足,易门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易门县教师进修学校无固定办公场所,给教科所人员办公和教师培训带来极大困难,为解决易门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师进修学校无场地的问题,有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计划投资2512.4万元,力争启动教科所新建工程,该项目拟新征地10亩,新建校舍面积3220平方米(教学及办公用房2110平方米、生活及辅助用房1110平方米),实施必要的附属工程及设备购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
完善县委县政府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发挥作用,并组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整合等专项协调小组,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尽其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夯实基础,抓好系统构建,突出开放创新,强化整体推进,为易门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齐配强学校领导干部。创新和完善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
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持从严治教、源头治理、规范管理的思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行风建设。
二、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依法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增长。依法足额征收、管理、使用教育费附加。保障教育基建、布局调整、办学条件改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等专项经费投入,确保资金足额及时拨付到位。
完善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经费申报、评审制度,提高资金安排的科学性,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经费监督和审计,建立和完善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依法治教管理水平
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力度,提高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意识,增强履行教育法律法规职责的自觉性。
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充实专兼职督导人员,开展教育督导科研,创新教育督导模式,提高督导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依法履行“督政”与“督学”职责,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督导检查,坚持对中小学、职业教育、幼儿园、校外教育等进行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访督导及督导调研。探索建立教育督导结果公布制度。
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落实安全防范教育,完善安全防范机制。明确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责任,强化学校安全督促、检查和通报制度,实施安全责任事故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实到位。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建立校园安保队伍,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按计划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完善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五、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是易门县教育事业未来五年整体构想和具体谋划。发展目标宏伟、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
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教育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保证工作实效。
建立监控督办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定期公布机制,及时总结,适时调整,推广经验。
易门县教育局
2017年4月5日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