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易门县民宗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这里,是“水城”。据《元史·地理志四》《肇域志·云南》记载,城西有泉,彝语名“洟源”,坝子称“洟门”,后讹为“易门”,“洟”彝语意为“水”,故得“水城”之称。
这里,是“菌乡”。四季如春、雨热同季,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着品种繁多的野生菌,被誉为“中国野生食用菌之乡”。
这里,是“革命老区”。热血抛洒,薪火相传,党的优秀儿女带领各族群众英勇奋战,成为滇中地区的革命摇篮。
这里,是地处滇中腹地的玉溪市易门县,辖7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1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4.3%,享有“滇中水城·菌乡易门”的美誉。
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在牢记嘱托和感恩奋进中,易门县汉、彝、哈尼、回、苗等23个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谋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8个,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步入新征程,易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同饮一泉水、共筑一个梦”这一品牌,深入挖掘和宣传创建示范典型,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内涵,积极打造新的样板示范点,以“九进”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全县各族群众饮水思源、一心向党,携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党建引领 播撒“石榴籽”
“要深刻理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扛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政治责任。”在日前召开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调度会上,易门县再次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出部署。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易门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关乎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化成“党建+民族团结”的具体实践。
在强化政治担当方面,易门县落细落实“两个纳入”,制定《贯彻落实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落实主体责任、牵头责任、属地责任、协同责任、监督责任,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在强化理论武装方面,易门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列为县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主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第一课题,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年来,县委常委会专题学习15次,党委(党组)集中学习318次,县委党校开展教育培训36期、6678人次,各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知晓率达98%。
在强化机制建设方面,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列出任务清单,落实“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主抓、县乡村联动工作机制,配强县乡民族工作队伍,配齐58名村级信息员。近三年来,投入620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创建,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产业带动 铺就“致富路”
走进铜厂乡万宝厂亮山苹果种植基地,一棵棵苹果树早已挂满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果香,让人垂涎欲滴。
工人正分拣刚采摘的康乃馨 曾永洪/摄
苹果种植大户柏金喜正带着工人们对苹果树进行拉枝、防虫等管护工作,一派繁忙的景象。“我从2018年10月份来到亮山,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户合作的方式一共种了100多亩苹果。”柏金喜说。
据柏金喜介绍,种植基地种有红富士、鲁丽、华硕等20多个品种的苹果。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优势,种植基地还积极探索“苹果+中药”的高效种植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实现增收共富。
此时,在位于龙泉街道罗所社区的易门美天娇花卉有限公司,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打包着鲜花。
“易门美天娇花卉有限公司占地240亩,每年出口鲜切花近2000万枝,每年营业额达1200万元。我们还吸纳周边村子各族群众来公司务工,平时常用工达80人,他们每年人均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易门美天娇花卉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朱宗海介绍说。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易门县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成果。
秉承绿色、生态、有机的发展理念,易门县将“生态+”融入产业发展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现代农业基地作为主阵地,不断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效。2023年,全县共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254个。
同时,易门县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服务云南“三个定位”的切入点,确立打造“一区两城”的发展定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构建“3+5”现代产业体系、打造4条全产业链、实施系列“三年行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介绍,易门县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31.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71.4亿元,三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2万元、2.03万元,比2020年增加了6300元、4100元,收入比缩小0.22个百分点,各族群众共促繁荣发展、共创美好生活,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民生是各族群众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易门县还深入实施城乡绿美行动、“五城”共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教育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文化浸润 凝聚“向心力”
在小街乡小街村,最醒目的是孙兰英纪念广场,沿着广场一侧的21级台阶拾级而上,就可以看见孙兰英汉白玉雕像。
暑假期间,孙兰英烈士纪念馆里游人络绎不绝,通过观看文字、图片、实物陈列、文物复制、多媒体影像等,大家了解孙兰英的革命事迹和易门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切感受为云南解放而历尽艰辛、抛洒热血的英雄儿女们的丰功伟绩。
游客参观孙兰英烈士纪念馆 李苏榕 巢艳仙/摄
易门县,是云南省革命老区之一,滇中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南疆丹娘”孙兰英21岁的生命永远地与这片热土融为一体;易门县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黄洛峰、“云南花灯剧之父”王旦东、革命烈士赵小峰、苏占臣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红色的足迹;为支持抗日,易门各族人民用肩挑、用马驮牛拉,保障后方物资运输,以血肉之躯筑起中国抗战后方防线……这片热血浇灌的土地,诞生出一代代优秀的儿女,书写下救亡图存、保家卫国艰苦奋斗的历史华章。
以史言志,培根铸魂。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
“易门县始终高度重视赓续红色血脉,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生活,自觉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宣传者、建设者、捍卫者。”易门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段绍云表示。
立足优势,易门县以挖掘整理本土红色资源为依托,建成易门县方志馆、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工运史馆、易门烈士陵园等14个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制作《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切——“南疆丹娘”孙兰英》红色宣传片、《兰之英》等多部红色专题片、短视频;通过领导干部上讲堂、基层党组织书记大轮训、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形式开展了多样化的红色主题宣讲活动;开展红色小课堂、红色故事会等系列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近年来,易门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群众、革命文化团结群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群众,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易门县整理民族文化、地方戏曲文化、菌文化、水文化等,创作了《兰之英》《谷花鱼》《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一批文艺作品。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制作了《二月二戏会》《跳三桩》《豆豉制作技艺》等非遗专题视频,认定省、市、县“非遗”项目49个、“非遗”传承人32名,传承和弘扬苗族“跳三桩”、彝族“虎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讲好易门浦贝陶历史,浦贝彝族乡在中浦贝村建设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e农数字融创广场,并邀请省级非遗陶器制作传承人、非遗豆豉制作传承人等入驻陶瓷文化体验中心,在守正创新中赓续非遗之美。同时,围绕春节、“二月二”戏会、“戏曲进乡村”等节日节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教育引导方面,在龙泉公园生态旅游景区内建设易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梳理并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易门历史文化、易门实践等内容,以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野生菌博物馆门口、龙泉河、绿汁滇铜古镇景区等景点,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海报、标牌等,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全方位、嵌入式地融合到各族群众生活之中,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传统戏会
同时,易门县通过组建“石榴红”宣讲团和66支群众合唱团(队),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活动,依托6个县级教育实践基地、7个乡镇(街道)实践站、58个村(社区)实践点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等,构建起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心手相连 共画“同心圆”
易门铜矿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隐藏在易门县绿汁镇的山川河流间。2020年11月,易门铜矿入列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一代代老工人在这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留下大量苏式厂房、住宅、桥梁等生产、生活设施,存留着新中国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记忆。
绿汁江畔,凤凰花开。
5月1日,“绿汁铜韵·时光小镇”——最美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主题文化旅游节火热开启,来自各地的游客齐聚绿汁,漫游花海、追忆时光,共同奔赴一场浪漫之约。
虎掌舞非遗展演作为旅游节期间最吸睛的活动,以其浓郁的彝族色彩和生动逼真的表演形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红的凤凰花、充满历史气息的工业建筑、独具魅力的非遗表演,这座小镇浪漫的氛围感瞬间拉满。
近年来,易门县切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做好“水、菌、铜”三篇文章,打造滇中菌乡山水公园城、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举办了春节、“二月二”文化旅游节、第二十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绿汁镇虎掌舞文化节暨白沙坡“过小年”民俗体验活动等系列活动;精心策划推出4条集易门风景、美食、人文、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展示易门县秀美风光、民俗风情、农特产品的魅力;挖掘利用好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非遗虎掌舞、孙兰英、野生菌等文化资源优势和陶瓷、苗绣、根雕等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人的作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易门县抓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展“沪滇牵手”“七彩云南·乐活少年”“足球嘉年华”等活动,搭建各族青少年沟通交流平台;推出了以小街孙兰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野生菌博物馆、食品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特色研学旅游线路,让各族青少年在游览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县133个居民小区、3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787个村(居)民小组的各族群众交融共居、和睦共处,221户入园企业互嵌式发展,带动2万余名各族群众在产业园区共事共乐。
通过实施“三项计划”,易门县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共同发展进步,心相通、情相融、力相聚。
创新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为此,易门县还切实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
全省水泥行业领军企业——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有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职工52人,占现有员工总人数的20%。企业通过打造民族团结班组,建立了“我们就是一家人”的团队理念,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
“都是兄弟姊妹,大家有什么困难,都是互相帮忙。”员工吴洪西说。
“虽然各个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会有不同,但是我们心是在一起的,力往一处使,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员工田兰英说。
这些暖心窝的话,体现了易门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易门县通过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抓好全域、全民、全程创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乡镇(街道)、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景区、进医院、进公共文化场所的“九进”工作,把活动开展在群众中间,为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龙头舞
善治善理 奏响“和谐曲”
龙泉街道兴文街社区地处县城中心,是一个多民族嵌入式融居的城市社区,易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直以来,兴文街社区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多网合一、多元共治新模式,立足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解决、工作在网格落实的目标,切实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近日,兴文街社区“智惠兴文”小程序正式上线,成为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走上信息化的快车道,打通共建共治共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智惠兴文”微信小程序功能囊括互帮互助、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等。辖区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及热心群众可通过“智惠兴文”小程序上报事件,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核实与处理后,对上报信息价值进行相应赋分,所得积分可以通过小程序“积分商城”或到指定商家兑换奖励商品。
“该小程序以参与方式简单、处理问题高效、矛盾就地化解的方式,实现网格单位共建、群众参与共治、和美社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兴文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穆泰表示。
继组建“石榴红”矛盾纠纷调解队之后,“智惠兴文”小程序成为兴文街社区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有益探索。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易门县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把民族工作融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引擎”。
一方面,深化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改革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体化运行,将易门县58个村(社区)划分网格784个,摸排核实网格员1571人,建立网格党支部591个,充分发挥“石榴红”调解工作队、“云岭石榴红”网络宣传队作用和各族群众力量,构建起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小网格、大治理”的格局。
另一方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平等参与社会事务。
截至目前,易门县列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6个、市级23个,形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安全保障。
“千古龙泉水,今朝入故城,惠民流日夜,犹似在山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累累硕果,宛如这汩汩泉水,滋养着易门大地,哺育着各族人民,已然成为易门县各族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力量源泉。
“展望未来,易门县各族儿女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接续奋斗,以民族团结进步之笔,擘画美好生活新图景。”段绍云表示。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