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易门县民宗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为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小街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中,选取核桃箐村为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走出了“节水增效”的新路子,促进了民生改善、民心凝聚、民族团结,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三级组织”抓落实,统一思想聚合力。为确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科学有序推进,在工作前期,小街乡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以座谈会、意见调查、“一事一议”等形式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情况、水费收缴情况、水利工程管护情况等做了深入摸排了解,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确保后续改革工作符合当地实际、得到群众认可。同时,在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期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反复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强化水情教育,为村民解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详细为其答疑解惑,引导各族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树立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营造良好氛围。
“五项机制”打基础,多措并举强保障。坚持“先建机制、后建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建、管、用”相关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规范、水费收缴明确、基础设施管理到位。一是立足实际,完善水价机制及水权分配机制。全面摸清核桃箐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对日常生产生活供水量、用水量等基础数据进行摸底统计,并综合对群众承受能力、项目运行成本等进行分析,将核桃箐划分为自流灌溉区和管网灌溉区,做到科学、合理收费。二是组织引领,健全村级工程管护机制及群众全程参与机制。核桃箐村以项目为抓手,投资171.08万元,实施产业灌溉配套工程,将管网架设至田间地头,并动员广大群众安装智能化水表200只,实现一户一表、一表多卡,投资建设成果惠及127户467人。为强化项目管护机制,小街乡探索“村办公司+村组+用水群众”的管理模式,由村办公司负责水费收缴工作,并利用收缴水费做好日常工程应急抢修、人员工资发放等,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三是开拓思路,探索节水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建立严格的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及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节水的用水主体给予奖补,形成多用多付费、节约得奖补的良性用水供求格局。
“六个指标”出成效,“四省两增”促团结。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核桃箐改变了以往“看天吃饭”的局面和“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实现了“四省两增”,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注入强劲的“水动能”。一是明确取水模式,做到“省时、省工、省力、省水”。改革后核桃箐村采取“先充值、再放水”的收费模式,规范水费收缴工作,让群众能在生产生活中24小时充值刷卡用水,节约了灌溉时间,也提升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同时灌溉区管道输水、刷卡放水的模式,改变了群众原本需要拉水、挑水的灌溉情况,切实节省用水人工、时间成本。二是提升用水效益,实现“增产、增效”。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生产生活水费收入由改革前5000余元提高至12000余元,增长率达140%,用水量由改革前的5.8万立方米下降到4.3万立方米,亩均节水13.5立方米,用水效益逐渐凸显。同时烤烟等农作物用水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农产品增产、群众增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发展成就和稳定成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