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策解读
《易门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一、目标任务
以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和开放型农业为引领,聚焦产业体系、品牌培育、交易形式、组织模式、质量管控五大环节,着力实施“粮、烟、林(林果)增产工程”、“菜、果(水果)、畜增量工程”、“菌、药(中药材)”和绿色生产行动、农产品加工提质行动、开放农业升级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力争粮食、林果单产保持5%以上的增速;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和畜禽出栏量保持5%以上的增速,食用菌、生物药产值保持7%以上的增速,推进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到202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年递增6.3%)、农业增加值15亿元(年递增6.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年递增10%),力争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占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认证面积达8万亩、用标产值达8亿元以上,“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把易门打造成云南省“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县及国内一流的“绿色食品和健康养生深度融合目的地”。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特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充分考虑全县及各乡镇(街道)优势,通过扬长避短、择优虑劣,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将全县农业发展区域细化为优化发展、适度发展、保护发展区域,持续推进山地林农生态经济带、烟畜果生态循环产业带、低热河谷特色优质经果产业带建设,引导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聚集,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因地制宜选定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全力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1.提升烤烟产业。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围绕烤烟产业,加大前作种植结构调整,加大烟用农机具推广使用力度,降低烟农劳动强度,大力推广先进高效的烟叶生产技术,稳步提升亩均效益;稳定烤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土地流转及科技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以烟为主、诚实守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队伍。具体目标为:年均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烟农收入2.4亿元以上,财政收入0.5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烟草公司,各乡镇、街道)
2.稳定粮油生产。围绕大小春茬口有效衔接,优化种植结构,推进粮改饲、种+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制种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压减常规麦类和玉米种植,发展景观型油菜和特色杂粮等,不断提高粮油生产效益。因地制宜推进水旱轮作、稻田养鱼和间作套种等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加大休耕试点力度。以良种推广、高产创建、间作套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措施为抓手,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6000万公斤,油料200万公斤以上,为推进“绿色食品牌”奠定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统计局、县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3.做强畜牧产业。以畜禽生态、绿色、规范化养殖为重点,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建档立卡户)”的模式,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德康年产20万头生猪生态循环养殖项目。通过种畜禽品种改良、优质牧草种植、青贮氨化技术推广、种养循环等示范带动,力争每年新建或改造养殖小区3个、专业村7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确保畜牧业产值年递增6%以上,到2022年实现畜牧业产值超15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统计局、县林草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水利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4.做大蔬菜产业。抢抓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热区经济带建设机遇,推进绿汁、十街干热河谷区冬早蔬菜种植向精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扩大铜厂、小街等高海拔地区白菜、青花、鲜食豌豆等秋冬蔬菜的种植;提升龙泉、浦贝、六街等中海拔地区的辣椒、青蚕豆的种植水平和设施栽培能力。加强与县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的外向合作,扩大订单农业种植规模,打造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县发展“包山养菌”农户1000户、县级示范“森林人家”30家,“包山养菌”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县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5.做优食用菌产业。围绕“增总产、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创效益”的目标,充分发挥易门在食用菌产业上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区位优势及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野生菌扶育促繁力度,加强菌种培育和林下仿生栽培的推广,推进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食用菌产业园、仿生栽培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包山养菌”,创建以野生菌采摘体验、野外露营、休闲康养、特色餐饮、乡风民宿为一体的“森林人家”,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菌种繁育、产品研发和菌类精深加工,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牵头单位:县供销社;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各乡镇、街道)
6.做精水果产业。依托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绿汁江、扒河流域干热河谷区柑橘、芒果、石榴等特色水果种植。加速3000亩梨和5000亩桃的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引进和推广冷凉山区水果种植,力争到2022年实现水果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产量4万吨,产值8000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各乡镇、街道)
7.加速林果产业。以“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热区经济带”建设和“甸中—十街生物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省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木本油料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为支撑,重点以油橄榄、花椒扩容增量、板栗核桃提质增效为抓手。大力扶持干热河谷地区油橄榄和花椒种植,每年实施核桃提质增效4万亩和板栗良种嫁接改造3000亩,不断提高核桃产量和板栗品质,为木本油料和核桃乳生产及板栗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原料基地。到2022年,特色林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量达到8000吨以上,总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林草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
8.加快中药材产业。继续巩固砂仁、重楼、三七、黄精、当归、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引导药企、种植大户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建立示范基地,发展订单种植。大力推进滇重楼、滇黄精、龙胆草等中药材通过地理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积极申报争创全国“道地中药材”之乡,使“道地药材”做成真正的“地道”药材。力争每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业产值年递增1000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县供销社;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各乡镇、街道)
(二)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土地休耕试点工作,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药、化肥、兽药等使用管理和粮食、蔬菜、水果生产优势区在病虫草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加厚地膜使用的源头管控为抓手,真正实现“农业非绿投入品”减量,提高品质效益。以畜禽粪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为中心,全面推行“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种植、稻田养鱼(蟹)、农作物间套种”等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生产模式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集中处理。加大农业生产末端治理力度,畅通农业生态循环链条,到2020年基本实现畜禽粪污肥料化,作物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和基料化,全县畜禽废弃物处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注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5000亩。(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林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各乡镇、街道)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积极扶持丛山、益生、康源、山里香等食品加工企业加大以食用菌为主的食品加工科技研发,推动食用菌加工产业向上游延伸,打好“菌乡易门”名片。继续支持佑生、海沣、康贝特等生物药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扩大原料基地建设,助推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全力推进“橙冠柑桔、福冠芒果、元瑞石榴”等特色水果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水果产业绿色生产和提档升级。依托磨浆核桃乳、揽源橄榄油、林缘香料等林业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核桃、油橄榄等林业产业效益。着力加快裕隆盛、苏汇、佳奇、妈姆等在建食品加工企业的建设,使其尽快投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广、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外销型农业“小巨人”,做到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聚焦蔬菜、畜禽、水果、药菌和特色粮油等产业,精心推出一批绿色食品重点领域精准招商项目,鼓励各类招商团体积极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搭建“新平台”,力争吸引产业带动强的企业项目落户易门,为推动“绿色食品牌”注入高质量的新动能。通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工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和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品牌价值,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水平持续提高,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强县行列。到2022年,全县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0亿元。(牵头单位: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配合单位:县投资促进局、工业园区、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四)实施开放农业升级。围绕把易门打造成全省食用菌集散中心的目标,继续举办好“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积极推进云南易门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建设,把易门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打造成“买全省、卖全国”的集散中心。要紧盯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依托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玉溪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畅通蔬菜、水果、粮油、药菌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和外销渠道,巩固提升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占比份额。积极支持辰丰、康源、农商经贸等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加快蔬菜、水果、畜禽等外向型生产基地建设。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抓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电子商务成本。到2022年,扶持和发展规模电商企业5家以上,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亿元。(牵头单位: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供销社、县市场监管局、县邮政局,各乡镇、街道)
(五)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抢抓全省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政策机遇,以打造“易门食用菌”区域性公共品牌为重点,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知名品牌示范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革命”。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坚持产管并重,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双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组织化生产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及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有特色、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力争每年新增云南名牌农产品1个,到2022年达5个以上。围绕林果、蔬菜等产业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体系,力争每年新增认证6个以上,到2022年保持在30个以上, 认证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认证面积达8万亩、用标产值达8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供销社、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街道)
(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庄园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外销型农业规模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管理规范、带动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的示范社,形成一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创建一批产业稳定、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示范场,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农资、科技、信息等服务领域,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稳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力量。力争到2022年,全县重点农产品企业总数达90户以上(其中:力争国家级和领军型“小巨人”实现零突破、省级8户、市级24户、县级58户);力争每年新增专业合作社6户以上;家庭农场达150个以上,乡村民宿客栈100个。(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林草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原文链接:http://www.ym.gov.cn/ymxzfxxgk/xzfggzhgfxwj/20190508/1105198.html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