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小龙解读《易门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依据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文化、旅游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重大历史使命。谋划布局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至关重要。按照省市县有关工作部署、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建议等要求,县文化和旅游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和要求,把握时代特征,强化战略思维,为易门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规划》范围

规划由8个篇章组成。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发展挑战、背景解读。

第二章  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第三章  抢抓机遇,优化文旅发展布局:融入昆玉同城化发展新格局、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完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推出主题系列文旅线路、融入玉溪百亿级乡村度假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多类型旅游目的地体系。

第四章  创新驱动,提升文旅发展动能: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领域创新、业态创新。

第五章  强基提质,塑造文旅发展优势:打造高端文旅产品、实施文旅重大工程、推进六美易门建设。

第六章  能融尽融,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文化艺术+旅游、文物保护+旅游、非遗传承+旅游、文化产业+旅游

第七章  共建共享,整合文旅发展力量:公共服务、人文交流、人才发展、营销推广、市场治理、文旅数字化。

第八章  统筹兼顾,筑牢文旅发展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考核督查。

三、主要内容

(一)发展定位

一是把易门打造成为玉溪国际康养休闲度假地和世界级文化旅游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成百亿级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文化艺术创作再攀高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旅融合进一步加强,文旅产品丰富,服务供给提升,市场消费环境优化,发展规模实力壮大,实现易门旅游发展进入玉溪第一方阵,把易门打造成为玉溪国际康养休闲度假地和省级文化旅游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引擎作用明显增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接待放游人数超过320万人次,年均增长7%,旅游收入超过4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图片1.png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文旅公共服务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百千万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标准化建设,完善提升乡、村级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智慧化建设,组织开展好惠民演出、公益培训、公益活动,大力发展文创、演艺、旅游等夜间经济业态,以文化提升夜间经济层次,建成完善覆盖县、乡、村、组和农户的五级文化体系。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立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统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易门县务均等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行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一批体现地方特点、有一定群众口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主要旅游公路网络设施、旅游标识、自驾车服务建设,实施旅游公路沿线标识系统规范化建设工程。

(二)推进文化艺术再攀高峰

繁荣文艺创作,全力打造易门水城文艺、菌乡文艺、小街红色文艺、滇铜文艺、陶瓷文艺和马头山彝族史诗文艺等文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深入推进旅游演艺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创作一批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和精品剧目,开发具有影响力、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文化旅游演艺新产品。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重点打造一批融入易门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基金奖项申报,力争易门县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资助项目扶持以及系列文艺大奖。聚焦文艺活动赛事,推动重大文艺展演、本土赛事举办和文艺惠民演出,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文艺基础阵地,加强文艺单位设施、网络文艺平台的建设。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加快领军人才培养、文艺团队建设、文艺人才培育和文艺队伍帮扶。

(三)建立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加强文物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县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开展绿汁江流域及扒河流域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的水平和效率,将滇铜文化、恐龙化石、陶瓷文化等与旅游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充分融合。抓好文物保护和利用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完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和综合考评制度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督促文保工程提质增效,建立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推动考古工作的发展,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加强考古调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推动建立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文物保护精细化建设,细化文物安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修缮维护水平,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推动博物馆精品建设,加快博物馆管理改革,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构建现代博物馆体系。推动文物利用活起来,大力推进文物衍生品、文物旅游、文物展览的发展。大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

(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加大非遗保护利用力度,着力挖掘易门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构建易门非遗品牌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快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持续推进非遗名录体系优化、保护基地建设、公益宣传展演以及社会参与提升,创新构建非遗保护体系。推进传承人体系、传承基地体系、传承活动体系建设,建立活态化传承体系。推进非遗品牌体系构建、非遗+城建融合以及非遗+互联网融合,创新易门的非遗开发利用模式。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非遗文化精品,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动表演艺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景区景点展演。积极实施重点工程,推进非遗数字资料库建设工程、校园传习示范区工程、乡村非遗博物馆建设工程、特色型非遗街区建设工程等。

(五)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按照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六)推动全域旅游持续发展

加快旅游业态发展,推动全域旅游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旅游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构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以融合发展为方向,推进旅游与节庆、非遗、体育、农业、工业与的融合发展,扩大旅游业态规模。以质量提升为方向,聚焦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娱乐等新业态打造,提升传统旅游业态质量。以创新发展为方向,关注数字旅游、夜间旅游、楼宇旅游等业态打造,强化科技应用,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跨界投资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建立重大、重点、储备项目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结构,提高新业态项目投资比重。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培育打造一批文旅产业集聚区,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积极整合特色庄园、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建立旅游引导的城乡互动关系,打造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目的地。

(七)创新对外文化旅游交流

加大文化旅游交流力度,创新对外文化旅游交流。以讲好易门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扩大人文交流的空间范围,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布局,并放眼全球,布点全球人文交流体系。完善国际交流渠道、优化国内合作渠道、规范社会参与渠道、搭建群众文艺渠道,全面拓宽人文交流合作渠道。树立人文交流品牌,创新创意人文交流活动内容,使人文交流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立体。建立人文交流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建设人文交流信息系统,加强对人文交流成果转化利用。积极实施人文交流渠道拓展工程、人文交流带路布局工程、人文品牌形象推广工程,创新对外文化旅游交流。

(八)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加快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千方百计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旅系统人才培训体系,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文化旅游复合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技能人才、乡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以满足文旅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文旅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人才规划、人才获取、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评价为核心,加快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品牌、知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文旅人才信息化建设,搭建文旅人才载体平台,加强文旅工作宣传推广,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五、执行标准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制。对各类资源进行梳理,形成动态保护资料库,制定具体的保护目标、对象及具体措施,将文旅资源保护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的产业。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标准,完善项目开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机制建设。科学分析文旅项目建设对大气、水体、土壤、文物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努力把项目存在的负面效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深入研究环境保护与文旅开发之间的矛盾,以提升环评效力为目标,坚持明确责任、协同监管、公开透明、诚信约束的原则,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夹断的环境评价。严格执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从源头杜绝污染。

六、注意事项

强化文旅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构建上下衔接的一体化规划格局,提升规划可操作性。强化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合力,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新业态产品开发、公共服务体系、文化艺术、文物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产业等重点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七、关键词诠释

一极两区:是指滇中崛起增长极、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

一区两城:打造昆玉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打造滇中菌乡山水公园城、打造西南循环经济科创城。

六美易门: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旅游要素数量和质量,打造六大要素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易门旅游要素落后的现状,基本建成全链条的旅游要素产品体系。


政策文件:http://www.ym.gov.cn/ymxzfxxgk/yzbfymxrmzfbgs17/20220627/139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