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红河谷―绿汁江全媒体宣传活动在易门县绿汁镇启动。 玉溪日报记者 崔永红 摄

易门县十街乡柑橘种植产业发展提速,成效显现。 通讯员 徐永健 摄
九曲回肠的红河、绿汁江穿流于崇山峻岭蜿蜒如带,雕琢出“云水峰峦簇群松”的大美山川,孕育出“惹得多情目欲迷”的风情文化。充沛的光热、水利资源及膏腴之壤让两河河谷地带成为云南省热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然而,滞后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犹如桎梏般牢牢锁住两河热区,由此带来的资源开发程度低,产业发展层次低,社会发育程度低,让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区域成为玉溪发展最不充分、贫困集中度最高的区域。
“差距就是潜力,落差形成势能。”如何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让步入新时代的两河热区步入发展的春天,成为玉溪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的支撑点?
对标省委、省政府对玉溪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和打好“三张牌”新要求,全力抓好昆玉―玉元经济带建设,紧扣“5577”总体思路和“四带多园”总体布局,玉溪掀开了“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大幕——建设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经济带、红河流域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康养宜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玉溪跨越发展重要增长极。
资源优势与制约短板
地处玉溪西部的红河谷―绿汁江热区,涉及玉溪市4县24个乡镇(街道)和1个行政村,面积7202平方公里,贯穿其间的绿汁江和红河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两大流域。
两河热区地处滇中城市群西南和省会城市昆明160公里辐射区,是全省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连接地带,昆曼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中线两大国际通道使其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让区域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近49万人口和超过940万亩农用地,以及丰沛的光热、水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
近年来,随着两河热区开发步伐的加快,区域内近43万亩热区水果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市水果种植总量的近57%。近150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市农作物种植总量的36%。近百万头牲畜存栏量使其成为全市畜牧产业重要聚集区。
然而,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低端化、劳动者素质偏低等一系列短板,却成为了两河热区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正所谓穷在产业、塞在交通、旱在水利、短在民生。
尽管有高速公路、铁路贯通其间,但内连外接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区域内所有乡镇(街道)所在地与高速公路互通平均耗时1.5小时,内连交通路面等级低、质量差、连通不畅。
虽然有红河、绿汁江穿流其间,但由于水利设施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0%,四成耕地仍需靠天吃饭、等雨栽插。
尽管拥有丰富的农用地资源,但由于山高谷深,耕地分布破碎零散,加之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导致连片开发难度大,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
受制于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经营滞后,区域内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导致低效作物种植占比高、农业产业链短、商品率低、结构不优、低端化问题突出。
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比仅20%,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四成,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九成。社会发育水平偏低、贫困人口集中、公共服务配套滞后同样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
新坐标新路径绘就新蓝图
建设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是迈进发展新时代的玉溪,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要;是步入决战决胜小康社会的玉溪,实现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直至紧扣“5577”总体思路和“四带多园”总体布局实施科教引领创新发展。随着国家和省、市昆玉―玉元经济带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步入新时代的两河热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坚持综合开发、产业先行、水路并进、配套跟进、生态为底的核心战略,建设中国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经济带、红河流域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康养宜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两河热区实现百万亩热区作物种植规模,百亿元农业产值“双百”目标,打造新时代玉溪跨越发展重要增长极——这是玉溪标定的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新坐标。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扣“5577”总体思路,立足热区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较好、民族文化绚丽、生态环境良好四大优势,坚持“区域聚集、立体开发”原则,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农业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村镇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产生态生活并举,庄园田园家园共建,文明文化文艺同兴,打造“花果飘香”“时光秘境”“风情花腰”三大名片,努力实现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特色高效持续发展——这是玉溪选定的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新路径。
树立“一盘棋”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体开发建设,兼顾州市协同合作,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助互促,形成横向区域聚集优势。
立足立体气候特点,按照宜农、宜林、宜牧、宜果原则,因地制宜规划相应的农、林、牧产业分区,实施纵向立体开发,实现产业特色高效规模化发展。
根据不同气候土地条件,集中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特色生物资源、四季食蔬、生态养殖,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好“花果飘香”牌。
利用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发展多元化旅游,挖掘避寒养生、温泉康体、休闲度假潜力,实现优势资源与大健康产业有机融合,打好“时光秘境”牌。
充分放大“花腰傣之乡”的名片效应,突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验,并注重深度挖掘沿线多元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农业文明、自然风光融合,打好“风情花腰”牌。
优化产业布局是核心
推进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产业建设是核心。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态保障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是关键。
布局红河流域河谷农业区、绿汁江流域山地农业区。立体开发低热河谷、温暖山地、冷凉农林混交、高寒生态保护四个农业层。建设高效特色蔬菜、热区特色水果、生物原料、热区休闲观光农业、标准化循环种养示范、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六大产业带。打造农业境内开发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这是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蓝图。
以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融合多重旅游资源要素,打造新平、元江两大旅游集散核心区,构建农业旅游、户外运动科考、养生康体、民族文化体验四大旅游集群,建设人文养心、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这是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蓝图。
在这两幅蓝图上,“早、绿、特、精、先”即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热区经济的着力点,也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热区资源,大力发展菜、果、花、药等高效热区种植业,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壮大产业基地,做大农产品交易市场,做精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早”的优势,打好“早”字牌,抢占国际国内市场。
以“舌尖上的安全”为目标,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构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过程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打好“绿”字牌,提升市场占有率。
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小镇。坚持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结合特色产业,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观光农业带,大力发展“田园经济”,打好“特”字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为目标,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业态发展,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好“精”字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集成产业内部生态循环,做好产业间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统筹协调区域内综合发展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构建两河流域靓丽生态安全屏障,打好“先”字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强化基础配套是保障
推进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基础配套是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撑,强化项目支撑,推进项目建设,扩大对外合作是关键。
建设特色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业、产地批发市场,构建养生康体、高原户外运动、多元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四大旅游主线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项目。
提升道路联网和物流服务等交通设施,打造快速交通廊道,建立安全、完备、高效、节约的水资源保障和利用体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项目。
打造绿汁、戛洒等特色小镇建设,加速区域城镇化进程,实施生态系统维护和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综合防灾项目。
优先发展教育,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升文化基础设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着力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等一系列社会发展支撑项目。
基础稳固,方能行稳致远。根据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在未来15年时间内,玉溪将在这片热土上实施多达704个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支撑,为其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落实规划项目,是推进热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时强调,推进区域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有整合有利因素抢抓政策机遇的敏锐性;需要有超前谋划努力争取的主动性;需要有合作共赢招商引资的开放意识;需要有紧盯项目落地推进项目建设的责任意识。
要突出交通、水利两个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快大戛、玉楚、永金玉溪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和绿汁江沿江公路等经济带道路联网提升,推进机场和通用码头建设,构建对外快联、对内畅达、综合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元江鲁布、易门苗茂等中型水库建设,积极谋划峨山江边中型水库等水源水库工程和灌区配套设施、节水工程建设,扎实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同时,要统筹建设好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加快发展助力。
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实施冷链运输、元江物流园区、泛亚铁路甘庄站仓储物流集散等项目,加快启动玉溪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助推热区经济带发展。
同时,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与科研机构以及大企业大集团的交流合作,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外力强内功。尽快促成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效益好的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区域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高位统筹创新发展是动力
实现新目标,需要新作为。推进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高位统筹的工作机制,才能把握方向,协调推进。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才能破解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确保责任落实目标实现。
纵观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规划蓝图,整个规划发展区域对外涉及4县24个乡镇(街道)近49万人口,对外涉及与红河、楚雄两州的对接。规划建设内容涵盖三次产业建设和融合发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
要实现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突出规划引领、实现多规合一,打破区域界线、实施统一布局、实现统筹发展,做到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就必须建立高位统筹的工作推进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进责任落实;才能做到“一盘棋”带全局、“一股劲”求突破、“一条心”抓落实、“一个调”促发展。
透视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规划,包括农业、旅游、村镇、生态、交通、水利、市政及公共服务在内的704个建设项目所需投资高达近260亿元。如何建立健全资金筹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方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时提出,要在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组建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深化政银、政企合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要立足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有投入实力、有技术力量、有市场网络,重信誉讲诚信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参与资源开发、产业建设、把资源优势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成果。
同时,要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要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两河热区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来源:易门新闻网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