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街乡普厂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蓝莓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携手共富,让蓝莓产业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果”、共同富裕的“好车间”。
敲门行动推动政策落地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致富”的团结故事
曾经的普厂村是一个典型的脱贫村,村民以种植烤烟、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收入单一,青壮年大多离开村子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2021年小街乡党委、政府及普厂村党总支经过实地调研,以“破局者”的姿态引入蓝莓产业,打造38亩蓝莓基地,脱贫村的“蝶变”之旅就此展开。
确定引入蓝莓产业后,普厂乡村组三级党组织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构建“党组织+村办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开展“敲门行动”——党员干部揣着蓝莓苗上门,手把手教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边角料”变成“致富园”。截至目前,在普厂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主动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优瑞卡、F11品种蓝莓共5570株,全新蓝莓产业既让群众当上“产业主人”,也让庭院蓝莓成为一幅幅流动的“景观盆景”。
技术进步推动茁壮成长 从“试验田”到“示范园”的成长之路
为了提升蓝莓产业效益,普厂村“两委”班子主动“走出去”,到澄江等发展成熟的蓝莓基地考察学习,回村后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跟踪管理”的形式又将学到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农户们,把“蓝莓经”念成“科学经”,村班子成员们也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变成了蓝莓管护、采摘的“田专家”。
通过引进蓝莓新品种、新种植技术,开展采摘培训、冷链保存、筛果技术培训等,目前种植的蓝莓存活率100%,预计年产量可达11.6吨,优果率可达95%。
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产业赋能,从种植到采摘,从加工到销售,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共创共建共享中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产业延链带来价值裂变 从“小浆果”到“大产业”的家门口致富梦
不同于传统农作物,蓝莓的娇贵特性催生出“家门口就业生态圈”,日常需要精细化管护,水肥配比、病虫防治等都不能马虎,采摘和分拣更是讲究技巧,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恰与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形成完美互补。
为了将这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普厂村创新推行“三优先”用工机制:脱贫户优先、弱劳力优先、留守妇女优先。曾经的建档立卡户杨锡华,如今已是蓝莓基地里的采摘“老手”“自从到蓝莓基地打工,感觉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腰杆都直了!”他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以前没有门路只能出去打工,现在我出门就可以工作,还能回家照顾家人。”脱贫户卓发荣一边说一边算起账,在蓝莓基地务工日均收入100元,加上自家房前屋后种植的300株蓝莓收入,每年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上万元。像这样的“双收入”家庭,在普厂村已越来越多。
近日,小街乡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在普厂村启动,通过建设分拣厂房、操作台,采购包装设备等为蓝莓的分拣提供专业、卫生的环境和标准化的包装,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蓝莓品质、商业价值、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多提升”,以项目助力夯实共富基础。
普厂村以蓝莓产业为基础,深入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一村一品”产业特色。通过民族文化赋能、特色产业筑基,积极谋划举办“普厂蓝莓文化节”,搭建“节会+展销”双平台机制,吸引县内外游客到普厂打卡消费,不断打响普厂蓝莓品牌、有效拓展市场半径、提升蓝莓价值,形成以节促产、以产兴村的良性发展态势,奏响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交融的和谐乐章。
-
-
主办:易门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承办:易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城山路1号 联系电话:0877—4963800
网站标识码:5304250010
备案号:滇ICP备17006964号滇公网安备:53042502001040
网站支持IPv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