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
发布时间:2021-07-23 21:32:30 [
打印
]
24小时降雨量,1060.3毫米
24小时降雨量,950毫米
24小时降雨量,622.7毫米
从午后到半夜降雨:460毫米
这是四个载入或即将载入历史的暴雨记录,它们分别记录于:1975年8月上旬的河南泌阳县林庄,1963年8月上旬的河北内丘县獐么乡,2021年7月下旬的河南鹤壁科创中心,以及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房山河北镇。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北方暴雨。
就在这两天袭击河南的这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暴雨这个概念:
其实,可怕的倾盆大雨,北方并不比南方少。其实,中国暴雨的许多极值纪录都出自北方。
“北方暴雨法则”
南方雨多、北方雨少?这个固有的认知,需要更新了。
每年盛夏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我国北方进入多雨期时。这里的下雨法则,与南方不同。
如果我们手头有一个以时间为焦距的镜头,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与暴雨有关的图集——
最为熟悉的一个焦距,是“年”。在中学地理课本里,中国年降水量被浓缩进一张简洁的分布图里,上面不同颜色的曲线勾勒出“南方雨多、北方雨少”的画面。而这只是“浓缩理论”。
所以,接下来的操作,可能会有一些颠覆认知的发现。
拉近镜头:“几天内,甚至几个小时内,北方部分地区有时候会下够半年的雨”。简单转化一下就是,尽管从每年的总量看北方不如南方降雨多,但它并非只能“缓缓而至”。
焦距调到24小时,如果以北纬30°划分南北,发生24小时极端降水的站点数,南部和北部站点数大约是7比3。
到6小时、3小时、1小时,这种差距被快速缩小,相应极端降水站点数以南和以北已基本平手。其中,坐标在北方的河北、河南、山东,与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一样拥有令人惊讶的前排数据。
投照到个体体验,即可明了:可怕的倾盆大雨,北方其实并不比南方少。
实际上,中国暴雨的许多极值纪录都出自华北和东北区域。比如,北京“7·21”暴雨、河南“75·8”暴雨、河北“63·8”暴雨等。
就在这两天,河南的罕见暴雨仍然能勾起网络上很多人关于1975年8月同样发生在河南的那次“暴雨如注”。当年洪水退去后,河南泌阳县林庄记录到的1060.3毫米,创下了我国大陆日降雨量的历史极值,至今没有被打破。与长江流域梅雨不同,我国华北地区常有强降水发生,其影响系统更加多样化,既有热带系统的影响,又有西风带系统的影响,尤其以中低纬度系统的“碰头”为甚。而蝴蝶效应的存在,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都可以来形容多系统间的彼此影响。
与长江流域梅雨的不同,还体现在地形对华北和东北暴雨的影响。北方多地山脉的迎风面和山区往往成为暴雨的催化剂。
行星尺度的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天气尺度的低值天气系统被“夹在”二者之间,动弹不得,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强降水天气;
洋面的情况也不安分,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大量水汽向内陆地区输送;加上地形的“助攻”,即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辐合抬升效应,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在有利于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下,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也“躁动不安”。它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等。
在行星尺度、天气尺度、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加上特殊地形的“助攻”,一场罕见、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最终在河南落下。
而回望历史,从河南“75·8”暴雨到北京“7·21“暴雨,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的暴雨事件,推动了暴雨的科学研究进程。
特别是对河南“75·8”暴雨过程,我国学者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它发生后不久,我国还成立了专项研究会战组。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版了第一本暴雨专著——《中国之暴雨》(陶诗言,1980),并发展了多种动力学诊断方法,推动了我国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的起步和发展。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张艺博 卢健 赵晓妮 王玫珏 李慧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