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经历了短暂降温后,高温再度强势回归。与此同时,7月中旬以来,西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烈日下、酷暑中,各地的外卖员、快递小哥等更为忙碌。本报实习记者通过多渠道采访,记录下他们的工作日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某住宅小区内,快递员李程汗水早已打湿头发,他一边扛着西瓜,一手拎着一大箱饮料送货上门。一上午的时间,他已经投递了150多个包裹。“天儿一热,要送的水、蔬菜、水果就多了起来。”在河南郑州某家麦当劳店内,外卖小哥胡瑞春拿到订单后匆忙离开,只来得及留下一句话:“平时一天接50单左右,最近天热了,能接70到80单。”越是高温酷暑、越是暴风骤雨,李程胡瑞春们的送货上门服务需求越是急迫。

于户外工作者而言,烈日下的工作“是责任,也是生活”。然而,在极端高温下劳动,这个群体面临的不仅是体能的挑战,身体机能与健康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高温带来的健康安全隐患,防御中暑、热射病?如何提前了解天气预报预警?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董叶子和中国气象局医院中医科大夫李媛为您支招。

专家顾问: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 柳艳香

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 董叶子

中国气象局医院中医科大夫 李媛

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中暑——

“高温病”,你了解多少?

夏日炎炎,以户外工作者为代表,饱受各类“高温病”困扰的人群不在少数,轻则头晕头疼、发热感冒,重则因中暑、热射病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那么,高温天气引发的常见病到底有哪些?

日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接诊了一些由高温引发疾病的患者。西南地区空气湿度大,湿热的空气使人体散热变得困难,人体会感觉更加闷热。“我们分拣包裹的屋子又热又闷,外面的空气湿度很大。”正在医院等待取药的快递员刘先生描述,自己分拣包裹的小屋子是无窗且密闭的,加之高温天气,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又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出现了头晕、胸闷等症状。

其实快递员刘先生的经历就是大家口中常见的中暑。董叶子介绍,中暑按照不同程度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其中,先兆中暑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口渴、注意力不集中等,这类症状容易感知,并可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得到有效缓解。当重症中暑发展到出现意识障碍、持续高热、器官功能障碍时,就会导致热射病。

热射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发病前,会出现头晕、头疼、出汗、口渴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面色潮红、脉搏加速、发热等情况。因此,如果人们在出现症状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中暑就有可能发展成热射病。

此外,从人体和环境条件来看,人体自身抵抗力、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环境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李媛表示,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容易出现有中枢功能障碍的情况,与此同时,也会出现汗腺功能衰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在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后,由于人的体温处于高于38.5℃且低于40℃的状态,无法通过出汗等方式及时散热,人体的脏器功能和代谢会出现问题。当先兆中暑发展到热射病时,人的体表温度会达到40℃至42℃,直肠温度将高达46.5℃以上,人体高温则会对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高温天气还容易引起其他相关病症。“空调病”是高温天气下室内空调温度过低与室外高温产生巨大温度差造成的,人体无法迅速调节,就会出现鼻塞、关节酸痛、咳嗽等症状。另外,由于开空调长时间紧闭门窗,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在空调内滋生大量细菌,从而导致人体产生呼吸道疾病,也需要格外注意。

健康常识不可少——

预防“高温病”,医生来支招

“觉得自己可能中暑了就去凉快的地方透透风。”“买瓶运动型饮料增强些体力。”“没什么具体的防护措施,心静自然凉。”……在对户外工作者的随机采访中,大多数劳动者对于如何有效预防中暑以及高温疾病的救治,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几种简单方法上,甚至部分劳动者对于高温带来的健康隐患毫不在意。也许顶着大太阳工作,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日常,但面对极端高温的威胁,防护工作必须引起劳动者的重视。

“这几天连续在高温下工作,已经习惯了这种闷热的天气,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在今天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头就开始难以忍受的疼,一点力气也没有,感觉随时要晕倒。”外卖员李先生发生不适症状后,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

普通人往往能及时感知自己在高温下产生的头晕、头疼等先兆中暑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症状。而户外工作者因工作需要,长期暴露在高温下,极易适应缺水状态,因而在感知先兆中暑症状方面会迟钝些,很容易发展成重症中暑,威胁身体健康。因此,在高温热浪的频繁威胁下,从事户外工作的劳动者更需要做好防护。

那么,户外劳动者如何有效预防高温天气对自身健康的不利影响呢?对此,董叶子建议,无论是何种工作类型的户外劳动者,高温时段都要合理安排室外作业时间,尽量避开11时到16时的高温时段。尝试放慢工作节奏,尽可能抽空歇一歇,同时尽量隔离热源、加强通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导致中暑。

董叶子着重强调,在高温天气下工作,要做到“三做好”的预防工作。首先,一定要做好防晒,要有主动涂防晒霜、戴防晒帽、穿防晒衣的防晒意识,当照射时间超过有效防晒时间时,应及时补充涂抹,防止皮肤被晒伤。其次,一定要及时做好水分补充,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当身体发出“口渴了”的信号时,就说明已经严重缺水了,最好每15分钟至20分钟喝一杯水(200毫升至300毫升),还应及时补充一些电解质饮料。第三,要提前做好药物准备,可以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例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

如果真的不幸在高温日中招,户外工作者有哪些快速缓解症状的小妙招呢?

李媛介绍,在发生头晕、头疼、体温升高等常见中暑症状后,要及时休息,并打开风扇、空调,大量补水,用湿毛巾擦拭腋下、脖子等部位进行降温,同时可以让家人、朋友协助按压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的内关穴位,放松神经,缓解头痛。如果症状有所缓解,则判定为是先兆中暑,缓解后不再需要特殊处理。若采取以上措施后,仍未能缓解症状,就需要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快递小哥可以在跑单间隙摘下头盔,使身体散热;建筑工人要避免接触暴晒后的金属制品,以免被烫伤;交通警察要尽量在遮阳伞下工作。”李媛建议,不同工作性质的户外工作者预防高温可以“对症下药”,“同时,大家都可以通过经常喝绿豆汤、菊花茶等,对‘高温病’进行有效预防。”

早预警、早行动——

气象服务可保驾护航

为了让户外工作者以及公众能够提前“预知”高温天气,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气象部门加强高温等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做好预报服务。

今年以来,针对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已发布多次高温预警,同时,气象专家为公众解疑释惑。新疆、河北、河南、山东、广西、安徽等全国多地遭遇高温侵袭,各地气象部门接连发布高温预警。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研制了人体天气舒适性评价模型室外天气舒适指数,用于开展天气舒适度预报、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等。而针对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人体健康风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基于炎热指数研发制作全国高温中暑气象预报。今年,首期中暑气象预报比往年提前13天。该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介绍,“我们从5月开始关注高温天气,并着手准备随时启动高温中暑气象预报业务。当出现5个相邻地级以上城市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为4级时,就会制作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落区图,并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及时向公众发布产品。确保公众特别是户外工作者提前了解高温情况,避免极端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次数增多,早预警、早行动成为气象部门的职责与使命。

7月15日12时,在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区,废品回收站管理员刘姐正娴熟地将各种废品分类,“我们通过手机查看高温预警信号和中暑预报,出门都带着防晒帽和口罩,备着温水杯,工作安排也有及时调整,中午时间段从一个人值班改为每小时轮换值班,工作单位也为大家提前准备了藿香正气水防止中暑。”该市环卫工人马卫国说,“我们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为第二天的工作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现在的天气预报很准确、及时。”

除了预报预警外,为了让公众特别是长期处于户外的工作者能够了解高温天气,并重视其对健康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加强气象宣传科普工作,通过报、网、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为公众科普高温知识,组织中央媒体记者走进中国气象局,围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展深入采访。

眼下,全国各地高温酷暑时有出现。专家建议,公众应持续关注气象预报预警,关注中国气象局官方媒体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了解防范应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