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翩然而至。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而从《说文解字》的视角去探寻,更能挖掘出其丰富内涵。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讲:“处,止也。”“处”是一个会意字,在早期金文中,“处”字除从几、从止外,还从人、虍声,描绘出人停坐于物上休息的画面。处,本义是暂止,具有临时性,与表示定居的“居”相对。上古时期,人们在洞穴居住,野外暂歇,累了便寻一处有坐具(几)的地方停下休息,这便是“处”的来源。后来,“处”由“暂止”引申出“停止”之义 ,如《易·小畜》中“既雨既处”,形象地描绘出下雨又雨停的场景。处暑的“处”,正是取“暂止、停止”之义,意味着暑气至此暂止。

再看“暑”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暑,热也。”“暑”是形声字,从日、者声,本义是炎热。虽说炎、暑常常连用,但二者状态有别,“暑”形容如煮物般的闷热,正如古人劳作后围坐火堆旁,被热气包裹的那种蒸煮感。它不仅表达高温炎热,还蕴含“煮”的情形,用来形容夏季酷热极为贴切。

处暑,因暑气至此暂止而得名,它宛如季节乐章里的一个休止符。处暑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热力也随之减弱。尽管“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白天有时仍残留暑热,但早晚已透出丝丝凉意,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在物候上,处暑也有着独特变化。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会将猎物整齐摆放,就像在祭祀一般;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肃杀之气;第三候“禾乃登”,稻谷等农作物逐渐成熟,迎来丰收时刻,《说文解字》曰:“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处暑见证着大自然从繁茂生长到成熟收获的过渡,也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处暑时节,民间也有诸多习俗。人们会出游迎秋,感受秋天的清爽与宁静;会放河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还会吃鸭子,因为鸭肉味甘性凉,适合此时食用,滋补又润燥。

从《说文解字》了解处暑,是从文字根源触碰古老节气的脉搏。它让我们明白,处暑不仅是气温变化的标志,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在这个处暑,不妨慢下脚步,去聆听秋风,去感受自然,体悟这份古老而独特的节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