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地名我来讲|讲好玉溪地名故事:铜厂彝族乡【每周学地名·第36期】

   为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弘扬地名文化,聚焦“玉溪之变”,弘扬玉溪精神,“玉溪民政”“玉溪史志”公众号等特设置“每周学地名”专题,通过每周至少介绍一条地名,宣传一条政策法规,加深社会大众对玉溪市地名的了解,营造玉溪地名文化良好氛围。

          1.png

一、地名介绍

   铜厂彝族乡

二、地名来历

  易门县铜厂彝族乡,因境内铜矿资源丰富,明清时期曾大规模开采铜矿并建厂筑炉炼铜,兴盛时曾设置100余座土炉炼铜,故而得名铜厂。因乡人民政府驻地铜厂片村,故名铜厂彝族乡。

三、地名沿革

   明隆庆初年(1567)称西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属保良乡,宣统三年(1911)称西区,1921年称西区,1931年称三区,1939年称惠民镇,194912月称惠民区,19505月并入汇川区,10月称三区,195811月称铜厂人民公社,19611月称三家厂区,19632月复称三区,196912月称团结公社,197912月称铜厂人民公社,19841月称铜厂区,19881月设铜厂彝族乡,名称沿用至今。

四、碧多跳哑巴

  “跳哑巴是铜厂彝族乡碧多村彝族先祖为祈求神灵保护村里人畜平安而开展的一种民族民间民俗活动。活动在农历正月初四举行,跳三年停三年。据跳哑巴传承人李德金介绍:跳哑巴由祭神、起坛、跳哑巴舞、杀哑巴、吃哑巴肉、庆祝六部分组成,人员由村里专门负责组织、指挥和实施祭祀、驱疫逐邪活动的太平会春官组成,春官全为男性,主要人物是哑巴神,即哑巴公和哑巴母。哑巴公由村里身材高大的汉子扮演,他头戴一个用火草编织的挎包,挎包口朝下套在头上,挎包的两面绘上了传说中的哑巴公面部形象,挎包外底部的两端各插着几根野鸡尾翎,身穿一件用粽片缝成的蓑衣领褂,手握一根长约六十厘米的细竹竿,做驱邪赶鬼之用。哑巴母则由一男子男扮女装,其穿着打扮跟当地彝族妇女差不多,手持一扇粽叶,作驱邪赶鬼之用,其他表演人员着常服,由吹葫芦笙、弹月琴、吹笛子、提牛神牛栏道具、提肉烧香、唱阿喱噜的乐队和演唱者共14个人组成。

   天渐渐黑了,跳哑巴开始了。人们在村西头一块平缓的地方祭祀春神,祈求春神保佑五谷丰登;在村东头的哑巴石前起坛,用酒祭献四方天地神灵;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跳哑巴舞,祝福主人家过个太平年;在村东头偏北的山道边杀哑巴,烧掉烂蓑衣,表示恶魔已随之而死;在村中的大晒场上,春官们用大锅煮哑巴肉,分给在场的大人和小孩,每人三块,就是吃哑巴肉,保佑四季平安,身强体健。吃过哑巴肉,就开始隆重的庆贺活动。撤去方桌,大家开始围在一起跳起葫芦笙,庆贺村中驱疫逐邪的胜利。随着乐队演奏的各种曲子,人们跳起不同的舞蹈动作、变化着队形,歌舞达旦。

  作为云南傩戏、傩文化的一种,跳哑巴在碧多村彝族群众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着,碧多跳哑巴传承人李德金在2006年被省文化厅、省民委认定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跳哑巴被认定为玉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铜厂皮影戏

 在易门,皮影戏又称为皮人戏”“灯影愿戏。铜厂皮影戏的演出已有上百年历史,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引进、普及、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其表演的剧目主要有:反映古代政治军事斗争故事的《水浒传》《封神演义》《说岳全传》《薛仁贵东征》等,反映民间世俗生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故事片段等,反映现代英雄事迹的《革命烈士孙兰英》等。演出的道白、唱腔已融入了地方方言,口语、衬词已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铜厂皮影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06年,铜厂皮影戏被列入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六、铜厂野生食用菌

 铜厂彝族乡也是菌乡易门野生食用菌主要集聚之地。由于植被条件好、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铜厂的菌子块大肉厚、品质上乘、干净少沙土易清洗、香味格外浓郁。经研究发现,铜厂的野生食用菌天然含硒量普遍高于国家富硒食用菌标准,其中干巴菌为富硒之最,含量高达每公斤210毫克。在易门流传着云南菌子看易门,易门菌子看铜厂的说法,是名副其实的菌子之乡

     目前,野生食用菌已成为铜厂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乡包山养菌农户共259户,围栏面积达6万余亩,年产野生菌约250吨,可实现产值2100万余元。县级认定森林人家农户24户,围山养菌面积8486.4亩,年产野生菌37.9吨。森林人家现已成为云菌之旅易门行沉浸式采摘野生菌的一个主要场地,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余人,年经济效益超400万元。

七、底尼火腿

 底尼村,位于铜厂彝族乡南部,距易门县城23千米,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2.5℃。底尼村有30余个自然村,近千户农户都是彝族。彝族人饲养的年猪,自幼崽时期便在这样的高寒气候环境里生长,耐心的彝族人以松毛为垫,以煮熟的苞谷面为主食,配以旱地里割的鲜草、打碎的麦秸秆进行喂养,民间称这样的猪为土猪。这种方式饲养出来的猪,具有生长周期长、肉质鲜嫩清甜等特点。

   底尼火腿原料来自农户养殖一年多的猪后腿,通过修割定型、上盐腌制、装盆密封、出盆洗晾、挂梁风干、发酵管理六个环节腌制而成。手艺人在反复搓揉间,权衡着酒与盐的量,一层层、一遍遍,直至装缸、封口、盖盖,整个程序需要一个多小时。腌制腊味关键看盐,对盐的把控全凭经验,盐多了肉质僵硬,少了肉质松软甚至变臭。整个腌制过程,对手艺人的力度、手法等要求都很高,故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备受彝族人的敬重和爱戴。

 底尼火腿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采用蒸煮、爆炒、油炸等烹饪方式,均可保留火腿的原香;配以乳扇、鸡枞、辣椒等做炖菜,可为菜品提味;来一锅白芸豆、干板菜煮火腿,很远就能嗅到香味;配一撮干巴菌,炒个饭,饭的口感和卖相立马提升……无论何种吃法,都能让彝族人在全家围坐的欢声笑语里得到满足。底尼火腿是易门当地的美味佳肴,更是亲朋好友的礼赠佳选。2019底尼火腿已成功注册商标,成为了底尼村乡村振兴的一块金字招牌。

地名政策小知识

  《地名管理条例》第五章监督检查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