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进行时】铜厂乡:“小豆荚”托起“云端豆乡”振兴希望

    近期,走近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的铜厂乡,田野里翠绿的豌豆藤蔓爬满支架,饱满的豆荚如翡翠般垂挂。9个村委会重要路口、万宝厂交易中心、底尼蔬菜交易市场等场所都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将刚摘下的豆荚分拣、装框、过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豌豆种植大村底尼村来看,这一颗颗小豆荚,是如何稳稳托起“云端豆乡”的振兴希望。

640 (2).jpg 640 (3).jpg 640 (4).jpg

640 (5).jpg 640 (6).jpg 640 (7).jpg

十年耕耘见证绿富同兴


翻开村民拔正贵的记事账本,2015年潦草地记着:“种玉米6亩,卖得5400元”。而今年的最新一页写着:“种烟后豌豆8亩,亩产6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5元,收入24000元”。这组数字背后,是铜厂全乡推广“烤烟+豌豆”轮作模式的生动注脚。

过去老百姓守着“苞谷填肚子,烟叶换票子”的老路,如今“烟豆轮作”让土地四季生金。“这里气候冷凉,适宜种植高山豌豆,烟叶采收后正是豌豆生长的黄金期,种出来的豌豆口感好、个头大,深受市场欢迎。”拔正贵说道。底尼村党总支书记普朝洪算了一笔生态账:“烟叶采收后的土地残留肥力,让豌豆生长更健壮,既保水土又增收益。今年全村7400亩轮作田,预计总产量达440万公斤,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

经过十年耕耘,曾经撂荒的坡地,如今化作层叠的“翡翠阶梯”,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640 (8).jpg 640 (9).jpg

党员带头蹚出产业新路


“种了一辈子苞谷,改种豌豆能行吗?”起初,村里提出发展菜豌豆产业时,不少村民眉头紧锁,心里直打鼓。为打消顾虑,村党总支迅速行动起来,牵头领办“云雾蔬菜专业合作社”。班子成员纷纷腾出自家最好的地块,率先试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结果令人欣喜:亩均产值提至原来的3倍!

“党员敢闯,群众才敢跟!现在所有农户都入了社,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这都是跟着‘党员示范田’学出来的。”致富带头人柳向宏自豪地说。

为破解种植技术和销售难题,合作社构建起“三统一”全链条服务体系:统一供应优质种子,将出苗率提升至95%;统一技术指导,邀请市、县农业专家到田头讲课,确保每位农户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统一跟收购商联系,保证豌豆成熟时,种植户能不愁销路。同时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成立党员“田间服务队”,从育苗到采收,分片包干指导农户,保证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以前种豆全靠自己摸索,产量低不说,销路还愁人。现在有了合作社,技术有指导,销路有保障,只管放心干!”村民柳向宏开心的说道。

640 (10).jpg 640 (11).jpg

高山市场打通产销堵点


“老普,这车豆荚给我留20筐!”收购商李进伟一手攥着一沓现金,一手扒着货车栏板喊话。底尼交易市场内,人流裹挟着商贩的吆喝声在摊位间涌动,青翠的豆荚成筐堆叠在过道两侧,将原本狭窄的空间挤得水泄不通。车辆轰鸣声、竹筐碰撞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这高山豆又脆又甜,市场上就认这个!上午摘下午发,晚上就能进菜市场!”李进伟边擦汗边说。

这个坐落于海拔2200米的“云端市场”,虽不及现代化市场的智能高效,却以最实在的方法保障着产销衔接。合作社提前联系好收购商,确保新鲜豆荚能够及时装车;党员服务队穿梭其中维持秩序,引导车辆、人员有序流动;村干部更是当起“记账员”,耐心细致地帮村民核对账目,让农户卖得放心,赚得明白。

据了解,在政府各项政策帮扶下,底尼村建成的县内第一个村级农产品交易市场,有效解决了村内农产品无交易场地、价格不稳定的问题。今年开市以来,日均发货超80吨,来自昆明、玉溪等地的商贩当天就能将豌豆迅速分销至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有效带动周边乡(镇)同类农产品规模发展。

640 (12).jpg 640 (13).jpg 640 (14).jpg 640 (15).jpg 640 (16).jpg

政府架桥铺路、党员带头冲锋、群众握指成拳这场“三方协奏”的产业攻坚,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更让“云端豆乡”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